提到魟鱼,许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或许是在海洋馆里看到游动时犹如鸟儿展翅飞翔的海魟。的确如此,除了观赏鱼爱好者这些特定族群,由于常游走于水族馆间或自己有饲养,因此对淡水魟鱼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外,许多人对魟鱼的印象及了解,则大多还是局限于生活在海洋里的海魟。其实,由于魟鱼在早期时较常在海洋中被人们所发现,因此当时对魟鱼的认知都觉得其应为海水鱼类,一直到有人在南美洲水域采集到河魟之后,淡水魟鱼才开始受到比较多的关注及记录。
在现今地球上还存有许多被唤为“古代鱼”的鱼种,例如恐龙鱼、肺鱼、龙鱼、古代蝴蝶、魟鱼、飞刀、火箭……,这些鱼类活化石有许多种类在水族观赏鱼界中依然赫赫有名,有着一定的地位及拥护者。身为古代鱼的一员,魟鱼在外形上也相当特殊,迥异于一般鱼类,圆盘、长尾,是许多人对其外形的第一印象,这般模样让人在乍见之时,很难立即将它和“传统”体型的鱼只联想在一起;但若知道这些游动起来看似优雅飘逸、性情温和的魟鱼,其近亲竟然是行动迅速敏捷、个性凶残的鲨鱼时,或许就会更惊讶了!没错,在鱼只的分类学上,魟鱼和鲨鱼同被归属于软骨鱼类,历经长时间的演变,目前古代鱼种中的软骨鱼类现仅存有鲨鱼及魟鱼这两大类。此外,魟鱼的特殊的体型,亦使其在觅食及栖息藏身各方面,占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使得这一族群能从远古时期至今一直绵延不绝。
在中生代的侏罗纪(约1.8亿年-1.4亿年前)出现鲨的同类,它们具有藏身在海底沙地的习性,这便是现在的魟鱼。魟在分类上属于软骨鱼类的亚目,全世界共有六个科158种。将身体潜在沙地中生活,有等待住在海底的鱼或贝类接近予以捕食,或防御敌人的功能。魟鱼类的背鳍变化而产生一种尖锐的毒刺,人被刺时,有时会因此而死。毒刺每年会更新。魟鱼一般生活在水深约100米以内的浅海。魟和鲨以及银鲛很大的不同,是它类似比目鱼一样,两眼并排位在身体的背面,口和鳃裂则在身体的腹面。因为如此,所以它们多半是在海底行底栖生活,利用它们的鳍作波浪运动,扇起砂泥找寻躲在砂泥地中的虾蟹贝类为食。为了避免被砂堵住呼吸的通道,所以魟的鳃裂虽然位在身体的下方,但它主要进水的喷水孔却在身体背面的两眼后方。只有少数大型的蝠魟已演化到主要靠鳃滤食水中的浮游动物为食,它们主要在大洋的表水层中巡游,而较少停留或栖息在海底生活。
魟因为多半是吃底栖小型无脊椎或是滤食浮游动物,所以它们的牙齿变成平板铺石状,而不像鲨牙的三角形锐牙这么可怕。所以魟鱼性情温和也没有攻击性,在海里如果看到魟,一点也不用惊慌,可以慢慢靠近仔细地观察。当然魟也有它寻求自卫的方法,特别是今天所要介绍的魟,在它们的尾柄上通常有1-3根毒刺,必须要特别小心。一旦不小心被它扫起来刺到,会引起红肿发烧,甚至丧命,所以渔民一旦捕获它们常先把它的尾巴剁掉。潜水人员在沙泥底活动时也要小心不要踩到隐身躲在沙地上的魟,或是故意去逗弄和激怒它们。因为大量捕捉,所以在海里已经甚少看到鲨或魟,唯一偶而可以在垦丁国家公园海底看到的软骨鱼,大概是“古氏土魟”了,它有时会埋在沙地中只露出双眼和喷水孔,还有细长的尾巴,不容易发现。但因为近海的鱼特别怕人,所以通常你还没看到它,它已经先被你吓到而起身赶紧逃走了。魟鱼要长到六到十岁才会成熟再繁殖,每次也只能产几颗或十几颗具卵鞘的卵,所以很容易被人类赶尽杀绝。(文章来源:longyu.cc)
相关阅读:
龙鱼之巅(longyu.cc)是国内专业的龙鱼水族论坛,龙鱼之巅是龙鱼-观赏鱼爱好者交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