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专区 鱼友交易
查看: 312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赏鱼鱼病的防治

[复制链接]
  龙  鱼
  秀  才

此等级代表知识和贡献
当前:秀才(2级)
  • 项  目当前下级
  • 主题数:9-
  • 回复数:302-
  • 精华数:0-
  • 回答数:8+7
  • 采纳数:0-
  • 热帖数:9-
此等级代表活跃度
当前:铭鱼(5级)
当前等级积分906分离下一等级鱼圣(6级)还有94分,加油!

9

主题

3

关注

5

粉丝
+ 关 注
发私信

[新人贡献]荣勋 [龙族新人]荣勋

龙币
893
 兑换福利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zhoujh102431 发表于 2009-3-16 12:38: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观赏鱼长期生活于优越的环境中,单位养殖面积小,对水质管理较严格、细致,种苗淘汰率高,与外界接触少,交叉感染疾病的机会很少。许多观赏鱼,特别是热带鱼的体型多为小巧玲珑,娇生惯养,生活于适温环境中,觅食量与活动量较小,受外界气候、饲养条件变化的干扰少,故抗病能力较差。目前观赏鱼鱼病的防治,本着“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以便控制鱼病的发生和流行。

       一、观赏鱼病种类概述
       通常将鱼病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由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引起。由病毒、真菌、细菌以及单细胞藻类等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的疾病,又称微生物鱼病。由于微生物鱼病大多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有较强的传染性,且不易防治,故称之为传染性鱼病。由动物性寄生虫引起的鱼病称寄生虫鱼病,其特点一般是发病和传播较慢,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防治也较容易。另一类主要是由水体环境的机械、物理、化学等非生物因素或鱼体生理机能失调所引起机体的代谢障碍或机能紊乱而导致的鱼病称为非生物性鱼病。此类鱼病的种类很多,危害较大,涉及面也较广。只要加强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此类鱼病可避免发生。

       二、病毒引起的疾病
      1.出血病
      [病原体]  为疱疹病毒。
      [症状] 病鱼的体表发黑无光泽,口腔、肌肉、各种鳍条基部都充血;有时鳃盖、头部、腹壁也有充血现象;鳃丝呈鲜红的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的病鱼,因其他器官组织大量充血,使鳃失血而呈苍白,表现出“白鳃”。此外,眼球突出,肠道和各内脏器官表现充血。病鱼食欲不振,行动迟缓,常离群独游或回旋慢游,体质消瘦,肌肉萎缩,以致死亡。发病季节多在6~9月,水温在25~30℃最为流行,死亡率颇高。
      [治疗方法]  (1)充分照射阳光,并降低水温至25℃以下,持续10天左右可见疗效。
           (2)用1%食盐水洗浴,持续1周。
           (3)用大黄和枫香树叶0.25~0.5千克研成粉—末,经煎煮或热开水浸泡后,配以饵料制成药物饵料喂饲病鱼,连续5天,同时在水族箱中连续2天旅用敌菌灵百万分之零点六(0.6ppm)。
           (4)用敌菌灵百万分之三至五(3~5ppm),或醋酸铜、氯化铜、硫酸铜溶液百万分之零点七(0.7ppm),或大黄浸取液进行水浴治疗,有较好效果。
      2.痘疮病    又名淋巴囊肿病毒症。
      [病原体]  由疱疹病毒的病毒粒子感染所引起。
      [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的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二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目逐渐增多,区域扩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渐增厚,有时厚度可达1~5毫米,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表面组织由柔软变成软骨状的结缔纽织。这些“增生物”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会自动脱落,接着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现新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了鱼体表面积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地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若“增生物”不多,对鱼影响不大;一般在春季,水温15℃左右时出现病例。由于此病流行不广,甚少发生,危害不大,故未引起重视。
[治疗方法]  此病可用左旋体氯霉素治疗;小鱼可用浓度为百万分之零点二二五(0.225ppm)的药液浸洗,个体大的鱼可以注射此药,均能获得一定的疗效。

      三、细菌引起的疾病
      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1.细菌性烂鳃病
     [病因]  一是原生动物、单殖吸虫、甲壳动物等引起;二是水生藻状菌,如鳃霉引起;三是由细菌引起。
     [病原体]  鱼害粘球菌。
     [症状]  病鱼鳃部常充满粘液,鳃丝和鳃盖骨内表皮均有出血现象,鳃丝由红变白,逐渐腐烂并带有污泥,最后发展到全鳃,使之失去呼吸功能而死亡。
     [治疗方法]  可将病鱼放入百万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或百万分之十二点五(12.5ppm)的金霉素,或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霉素、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痢特灵等溶液中浸泡30分钟;或用11.5%浓度的氯胺丁0.02克溶于10千克水中,将鱼浸洗15~2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1ppm)的呋喃西林,
或百万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万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遍洒消毒治疗;养鱼的容器及所有的用具,用百万分之八(8ppm)的漂白粉溶液消毒灭菌。
     2.细菌性肠炎
     [病因]  主要是吃了不清洁的食物或摄食过饱、肠道胀饱、排泄受阻,最后由细菌感染肠道引发肠炎。
     [病原体]  为点状产气单胞杆菌。
     [症状]  病鱼常常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突出,鱼体呈呆滞,停在水族箱角落不动,体肌作短时间的抽搐,不进食,粪便白色。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部分肠道出现红色,严重时全肠呈紫红色,肠内无食物,充有淡黄色的粘液和血脓。
     [治疗方法]  治疗肠炎的方法较多。市场销售的药物也较多,内服药如纳克菌、鱼服康、磺胺胍等,外用药如浴菌洁、呋喃西林、庆大霉素、土霉素、痢特灵等药物经稀释后泼洒或浸浴,均能取得较好疗效。
     3.白皮病   又称白尾病。
     [病因]  由于水质不洁,特别是水族箱中的粪便没有及时清除,或因捕捞运输、放养、移箱时操作不慎,使鱼体受伤,导致病原菌感染。
     [病原体]  为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称为白皮极毛杆菌。
     [症状]  发病开始时,只在背鳍基部或尾柄处出现一小白点,随即迅速扩大,从鱼体背鳍向后蔓延,以致背鳍与臀鳍间的体表至尾鳍全部发白。随着病情加剧,病鱼游泳能力明显减弱,体躯平衡失控,头部朝上,尾鳍朝上,与水面垂直作上下游动和挣扎,不久即死亡。每年5~8月间为此病流行季节,鱼发病后2—3天即死亡,死亡率极高。
[治疗方法]  可用百万分之十二点五(12.5ppm)的金霉素,或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霉素水溶液浸洗30分钟;也可用百万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万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泼洒于水族箱中消毒治疗。
     4.白头白嘴病
     [病原体]  为粘球菌一种,与上述烂鳃病病原体球菌的形态很相似。此菌为好气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最适宜pH为7.2左右,pH在6.0~8.5之间都能生长。
     [症状]  发病时,病鱼的额部和嘴部周围的细胞坏死,色素消失而表现白色,病变部位发生溃烂,有时带有灰白色绒毛状物,因而呈现“白头白嘴”症状。在水面游动之病鱼,症状尤为明显。当病鱼离水后,症状就不显着。严重的病鱼,病灶部位发生溃烂,个别病鱼头部出现充血现象,有时还表现白皮、白尾、烂尾、烂鳃或全身多粘液等病变反应。病鱼一般体瘦、发黑,呼吸加快,食欲不振,游泳缓慢,不断地浮出水面,不久即死亡。此病是一种暴发性疾病,发病极快,传染迅速,一日之间可全部死亡。此病流行季节性比较明显,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6月为发病高峰。
     [防治方法]  防治时可用百万分之一(1ppm)漂白粉洒入鱼箱作消毒处理,或用百万分之零点五至零点七(0.5~0.7ppm)西力生(含2.5%氯化乙基)洒入,效果都很好。
     5.出血性腐败病   又称赤皮病、赤皮瘟。
     [病原体]  为荧光极毛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
     [症状]  为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明显,背鳍或全部鳍的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组织也被破坏,呈破烂的纸扇状(又称蛀鳍);有时病鱼的上下颚和鳃盖部分充血,现块状红斑,有时也充血发炎。在鳞片脱落处和鳍条腐烂处往往长有水霉。此病流行区域比较广,且终年可见,常与烂鳃、出血症并发。当鱼体受伤时,致病菌乘机侵入鱼体,容易发生此病。当冬季水温极低时,鱼体皮肤也会因冻伤而发生此病。
[治疗方法]  可用1%食盐水,或百万分之五(5ppm)的呋喃坐酮,或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或百万分之二(2ppm)的漂白粉浸浴。
      6.竖鳞病      又称立鳞病、松鳞病、松皮病等。
[病原体]  为一种与水型点状极毛杆菌类似的细菌。
[症状]  病鱼表现的症状特点是体表粗糙,多数在尾部部分鳞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张开,而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它的内部积聚着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在鳞片上稍加压力,含有液状物从鳞囊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有时伴有鳍基和皮肤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身体侧转,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当水质不清洁,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饲养水温过高,以及当鱼体鳞片被划破等情况下易患此病。金鱼、锦鲤常患此病,每年春季较流行,在热带观赏鱼中,攀鲈科、斗鱼科和鳉鱼科等泡沫卵生鱼类常患此病。此病难以治愈,即使治愈后,色彩、光泽、体态都不如以前好看。
      [治疗方法]  可将病鱼浸入浓度为五万分之一单位的四环素溶液中洗浴1小时;还可用2%的氯化钠溶液与3%碳酸氢钠溶液混合洗浴10分钟;或用氯霉素溶液,或呋喃西林粉加痢特灵溶液,或庆大霉素溶液浸洗,还可用上述药液的1%稀释成低剂量泼洒,坚持数日均可见效。
      7.疖疮病
      [病原体]  为疖疮型点状产气单孢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
      [症状]  病鱼皮下肌肉组织发炎,有相似溃疡的脓疮,用手摸之有浮肿感觉。脓疮里面充满脓汁、血液和大量细菌。鱼鳍基部充血、鳍条裂开,严重时肠亦充血。
      [治疗方法]  可参照由革兰氏阴性杆菌引发鱼病的治疗方法。
      8.打印病    又称腐皮病。
      [病原体]  为点状产气单胞菌的点状亚种,属革兰氏阴性菌。
      [症状] 病鱼通常在肛门附近的两侧或尾柄部位(极少数在身体前部)、皮肤、肌肉开始发炎,出现红斑,有时似脓疱状。随着病情发展,该部位的鳞片脱落,肌肉逐渐腐烂,形成边缘充血发红、呈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好象打上一个红色印记,故称之为打印病。病鱼身体瘦弱,游泳迟钝;发病严重时,可陆续出现死亡。当水质不清洁或鱼体受损伤时,常会感染此病。没有明显的流行季节。
      [治疗方法]  可参照其他由革兰氏阴性杆菌引发的鱼病的治疗方法。

      四、真菌引起的疾病
      1.肤霉病    又称水霉病、白毛病,为观赏鱼最常见疾病之一。
      [病原体]  为水零属、绵霉属、异霉属、丝囊霉属、腐霉属等种类。
      [症状]  当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菌丝。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待肉眼见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
      观赏鱼感染霉菌时,还受其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或室内灯光、日光等光源不足,这些因素都能促使霉菌的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鱼体,通常皮肤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色、红色鱼最为明显,从而失去鱼体应有的光泽。随后活动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鱼体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治疗方法]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见。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当发现鱼体感染水霉病时,可用3%食盐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加l%食盐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蓝溶液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二(0.02ppm)的孔雀石绿溶液、百万分之零点三(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泼洒入水族箱,以抑制霉菌的孳生。还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2.鳃霉病
      [病原体]  为鳃霉属。
      [症状]  当孢子散落在水中时,碰上鱼鳃,便粘附在鱼鳃上,侵入其组织里生长,发育成菌丝,不断分枝,在鳃小片内像蚯蚓一样穿来穿去,破坏组织,把正常的鲜红鳃丝变成粉红色,显示出严重的贫血状态。随着病情的发展,呼吸机能严重地受到阻碍,以至引起病鱼死亡。病程往往表现为急性型。当开始发病时,发现少数鱼死亡,但到第2~3天,会突然出现大批死亡。当水质不清洁时,有机质过多而使水体变质时,最适宜鳃霉的大量繁殖。
      [治疗方法]  鳃霉病尚无较好的治疗办法,主要靠平时注意做好预防工作,保持水质的洁净和用水的预先消毒。治疗方法可以参照肤霉病的治疗方法。
      五、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
     1.锥体虫
病原体属锥体科、锥体虫属,是专门寄生在血液里的鞭毛虫。在淡水鱼类的血液中,颇为普遍,种类也很多,但除个别鱼,偶尔可发现大量寄生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数量不多。即使在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从鱼的外表和血液中都看不出明显的病症。由于这些鞭毛虫大多对鱼的危害不严重,这种病原体肉眼看不见,对它们的病理也缺乏研究。诊断需靠显微镜检查。
      2.粘孢子虫病
粘孢子虫是在海水及淡水鱼类寄生虫中种类最多、最为常见的一类孢子虫。粘孢子虫是比较微小的一类寄生虫。它们在发育过程中,无例外地产生种种形状和不同大小的孢子。
   成熟的孢子从病鱼身上落入水中,被别的鱼吞食或因接触而粘附在体表或鳃上,受到鱼体中某些物质的刺激,放出极丝,钻入寄主组织细胞内“定居”,开始生长发育,这时称为营养体时期,营养体继续发育和生长其周围的寄生组织,因受刺激而发生退化和改变,产生一层膜壁将营养体包住,形成粘孢子虫胞囊,胞囊的形状和大小不一,肉眼可见。
   粘孢子虫以寄生于热带观赏鱼的皮肤、鳃和肠道等部位较常见。寄生在皮肤和鳃的粘孢子虫,其胞囊最后被成熟的大量孢子挤破,使孢子直接散布在水中,重新侵入别的鱼体,开始重复它的生活史。寄生在肠道内的粘孢子虫,可通过各器官的排泄管和分泌管输出。
   粘孢子虫绝大部分种类,因存在的数量不多,对鱼的危害不大,只有少数种类引起严重的流行病,影响鱼的生长、发育。患有此病的鱼,由于体内机理失调,食欲不振,体质日益消瘦,鱼体皮肤或鳃部组织受到破坏,被细菌感染而腐烂,导致鳃组织呼吸机能受到阻碍,病鱼最终死亡。外表病征不太严重的病鱼,往往作波浪式旋转活动,表现出极度疲乏无力的样子。严重的病鱼,在水中离群独自急游打转,经常跳出水面,又钻入水中,如此反复多次,终至死亡,此病称之为疯狂病。
   粘孢子虫病在国内外流行,虽然相当普遍和严重,但至今仍未有比较有效的控制方法。防治方法多采用生石灰和石灰氮作器具消毒。对病鱼采用百万分之十(10ppm)的高锰酸钾或2%食盐水,或8%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也可用1%敌百虫浸洗3~9分钟,对杀死鱼体上的粘孢子虫有一定疗效。
3.小瓜虫病     又称白点病。
[病原体]  为凹口科、小瓜虫属、多子小瓜虫。这是一类体型比较大的纤毛虫。它的形态在幼虫期和成虫期有很大的差别。小瓜虫的幼虫侵袭鱼的皮肤和鳃,尤以皮肤为普遍。当幼虫感染了寄主后,就钻进皮肤或鳃的上皮组织,把身体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内,在胞内生长发育,变为成虫。成虫冲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落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产生几百甚至成千的纤毛幼虫。幼虫出来,在水中自由游动,寻找寄主,这就是小瓜虫的感染期。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开始它的生活史。
[症状]  观赏鱼因小瓜虫寄生而发病的病例较为普遍。鱼体感染初期,胸、背、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分布,此时病鱼照常觅食活动,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鱼体失去活动能力,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游动迟钝,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皮肤伴有出血点,有时左右摆动,并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游泳逐渐失去平衡。病程一般5~10天。传染速度极快,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死亡。
  小瓜虫的适宜水温为15~25℃。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和梅雨季节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缺乏活饵的情况下容易流行。当水温升至28℃时,小瓜虫就会开始死亡。
[防治方法]  多采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若治疗及时,治愈率可达100%。
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绿和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处理,疗效较好;也可用1%盐水浸泡数天,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或用28~30℃的百万分之二(2ppm)的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硝酸亚汞药液浸泡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或用百万分之零点一至零点二(0.1~0.2ppm)的硝酸汞溶液泼洒,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4.斜管虫病
[病原体]  属管口科斜管虫属。主要寄生于皮肤和鳃上。对寄主的选择不严格,也不限于幼鱼或成鱼,但幼鱼对此虫最敏感,往往引起严重死亡。水族箱等小水体饲养的小鱼,很容易被侵害,甚至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也发现因此虫引起大批死亡的情况。
[症状]  斜管虫身体比小瓜虫小得多,肉眼看不见,也没有白点等症状表现。鱼体感染的部位分泌大量粘液,严重时鱼体病灶部分的皮肤形成苍白色和蓝灰色粘膜层。由于皮肤和鳃的组织受到破坏,容易感染细菌。病鱼体质消瘦、变黑,呼吸功能受阻,食欲不振,最终导致死亡。斜管虫繁殖的适宜水温为12~18℃,在冬春季节易于流行。
[治疗方法]  可用百万分之八(8ppm)的硫酸铜溶液浸泡,也可用百万分之零点七(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混合溶液在水族箱中遍洒,均可见效。
5.车轮虫病
[病原体]  为壶形科车轮虫属和小车轮虫属等两属十多种。种类多,分布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
[症状]  可以寄生于海水及淡水鱼类的体表、鳃部和鼻孔等处。侵袭皮肤的种类体型比较大,侵袭鳃瓣的种类体型比较小。此虫对幼鱼危害最大。一般在面积小、水较浅、密度大、水质较脏的水体中最容易发生,常造成大批鱼苗死亡。
   当大量车轮虫侵入鱼体时,病鱼分泌大量粘液,形成一片白斑。病鱼食欲减退,体色变淡,体质消瘦,游泳缓慢,,离群独泳,浮头水面,严重影响鱼的生长发育。尤其是侵入鳃器中的虫体,破坏鳃组织,引起细菌感染,使鳃丝腐烂,造成窒息死亡。
   车轮虫的繁殖温度为20~28℃,和热带鱼的适宜水温相一致。在水体小而浅、食料不足、放养过密的条件下,若有车轮虫病原体存在,饲养鱼很容易患病。
[防治方法]  可用2%食盐水浸泡病鱼15~20分钟,或用8%硫酸铜溶液浸泡15分钟,或用百万分之零点七(0.7ppm)的硫酸铜泼洒,或用百万分之零点七(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洒入鱼箱,均可取得一定疗效。



扫描二维码,手机浏览分享本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龙  鱼
  秀  才

此等级代表知识和贡献
当前:秀才(2级)
  • 项  目当前下级
  • 主题数:9-
  • 回复数:302-
  • 精华数:0-
  • 回答数:8+7
  • 采纳数:0-
  • 热帖数:9-
此等级代表活跃度
当前:铭鱼(5级)
当前等级积分906分离下一等级鱼圣(6级)还有94分,加油!

9

主题

3

关注

5

粉丝
+ 关 注
发私信

[新人贡献]荣勋 [龙族新人]荣勋

龙币
893
 兑换福利
沙发
zhoujh102431 发表于 2009-3-16 12:40:35 |只看该作者
1# zhoujh102431
六、单殖吸虫引起的疾病
1.指环虫病
[病原体]  为指环虫科、指环虫属的许多种。指环虫系雌雄同体的卵生吸虫,虫卵的孵化时间依温度的高低而定。在28~30℃的水温中,1~3天可孵化发育成纤毛幼虫,,附着于鱼鳃上发育成为成虫。虫体有可感觉光线明暗的眼点,如果遇到鱼的阴影出现,虫子就会追逐前往附着于鱼的体表,先期在表皮,l~2天可爬到鳃部。
[症状]  指环虫分布很广,在夏、秋季流行,病鱼一个鳃片上往往可以有60个以上的虫体。指环虫病在鱼种阶段发病较多,对幼鱼杀伤力颇大,但对健康的成鱼并无大害。病鱼初发病时症状不明显,随着寄生虫体的增多,鳃丝组织遭到破坏,鳃盖上的粘液不断增加,鳃部明显浮肿,鳃盖微微张开而难以闭合,鳃失血,鳃丝转为暗灰色或苍白色,精神呆滞,游泳缓慢;严重时停止摄食,呼吸困难,逐渐消瘦而虚弱,最终因呼吸受阻而窒息死亡。
[治疗方法]  可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敌百虫溶液  浸泡病鱼5~1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三(3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  泡,或用百万分之零点一(o.1ppm)的敌百虫溶液泼洒,或用百万’分之二十五至四十(25~4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2~3天,或用百  万分之一百八十(18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l一1.5小时,或用百  万分之二百五十至三百(250~300卯m)的甲醛溶液浸泡30分钟, 2天后重复一次,或用百万分之一(1ppm)的三氯松溶液浸泡3天,或用百万分之一百(100ppm)的三氯松溶液浸洗1小时,均可获得较好疗效。
2.三代虫病
[病原体]  三代虫没有眼点,据此特征,容易与指环虫区分开来。三代虫营胎生生殖,在每一个成虫的身体中部,可见到1个椭圆形的胎儿(第二代),而在胎儿体内,又开始孕育着下一代(第三代)的胚胎,故称之为“三代虫”。
    三代虫繁殖的最适宜水温为20℃左右,因而4—5月为其繁殖最盛的季节,也是此病最流行的季节。
[症状]  三代虫在成鱼、鱼种和鱼苗体上都可寄生,而对鱼苗和鱼种危害最大。较大的鱼体上虽有三代虫寄生,但症状往往不明显,危害也较小。
   患三代虫病的幼鱼,鱼体开始褪色而变得苍白无光泽,体表粘液增多;鱼鳍下垂,末端卷曲且逐渐裂开;呈现极度不安状态,时而狂游于水中或急侧游于水底,企图摆脱寄生虫的骚扰,继而食欲不振,游泳迟缓,逐渐消瘦,严重时引起病鱼死亡。鱼鳃上寄生三代虫后会造成呼吸困难,不久即窒息死亡。
[治疗方法]  与指环虫病的治疗方法相同。目前为止,治疗此类吸虫病最常用且有效的药物首推甲醛(福尔马林液)。用福尔马林液驱杀吸虫时,其剂量一定要足,否则会导致吸虫产生耐药性,形成具有抵抗力的突变种,而使药物难于驱杀。一般用药有两种方法:一是低剂量长时间,如用百万分之二十至四十(20~40ppm) 药浴24小时后,进行换水二分之一以上;二是高剂量短时间,如用百万分之二百至二百五十(200~250ppm)药浴1小时后,进行换水90%以上。由于病鱼被吸虫寄生时需氧量较大,故在治疗中要不断打气增加溶氧。
3.双身虫病
[病原体]  为双身虫届的许多种类。成虫具有两个虫体,像两把刺刀或匕首在刀柄部位相互交叉地合并,形成“X”形的特殊形状,故称之为“双身虫”。
[症状)  幼虫从卵中孵化,全身具纤毛,在水中游泳一个很短的时间,就附着在鱼体上成长为成虫。双身虫通常寄生在大鱼的鳃间隔膜上,吸食鱼血,破坏鳃组织,对鱼有一定的危害,但一般寄生的数量不大,危害不严重。
[治疗方法]  与指环虫病、三代虫病相同
七、绦虫引起的疾病   粘孢子虫病在国内外流行,虽然相当普遍和严重,但至今仍未有比较有效的控制方法。防治方法多采用生石灰和石灰氮作器具消毒。对病鱼采用百万分之十(10ppm)的高锰酸钾或2%食盐水,或8%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也可用1%敌百虫浸洗3~9分钟,对杀死鱼体上的粘孢子虫有一定疗效。
3.小瓜虫病     又称白点病。
[病原体]  为凹口科、小瓜虫属、多子小瓜虫。这是一类体型比较大的纤毛虫。它的形态在幼虫期和成虫期有很大的差别。小瓜虫的幼虫侵袭鱼的皮肤和鳃,尤以皮肤为普遍。当幼虫感染了寄主后,就钻进皮肤或鳃的上皮组织,把身体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内,在胞内生长发育,变为成虫。成虫冲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落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产生几百甚至成千的纤毛幼虫。幼虫出来,在水中自由游动,寻找寄主,这就是小瓜虫的感染期。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
[病原体]  为九江头槽绦虫。成虫扁带形,由许多节片组成。
[症状] 头槽绦虫用它的头槽吸附在鱼的肠壁上,吸取寄主的营养,严重感染时,前肠形成胃囊状扩张,造成机械阻塞。病鱼食量减少,身体瘦弱,体表黑色素增多,并离群独游,口常张开,严重时可导致大量死亡。
[治疗方法]  近年来,七彩神仙鱼等热带鱼感染相当普遍,但治疗较难。可用1.5%~2.0%的卡马拉剂配成药饵投喂,同时停止喂饲活饵,以控制病情。
2.双线绦虫病
[病原体]  为双线绦虫的裂头蚴。虫体扁平,肉质肥厚、白色,称“面条虫”。双线绦虫的第一中间寄主是桡足类(如各种剑水蚤)。
   钩球蚴进入其体腔中经过9—10天的发育,变为成熟的原尾蚴。第二中间寄主为鱼类。鱼吞食了感染原尾蚴的桡足类,原尾蚴在鱼类体腔内发育,通常要到第二年才能达到侵袭期。终寄主为食鱼的鸟类。原尾蚴在终寄主的肠内发育,很快就变为成虫。
[症状]  双线绦虫的幼虫寄生在鱼的体腔内,使寄主腹部膨胀。病重的鱼常在水面缓慢地游动,甚至侧着身体或腹部向上。剖开鱼腹,可看到体腔内充满白色带状的裂头蚴。由于它的寄生,使寄主内部器官受压而逐渐萎缩,正常机能受破坏,生长停滞,身体瘦弱;生殖器官会被完全破坏,而导致不孕。有时裂头蚴还破坏鱼的腹壁,钻出体外,导致鱼死亡。
[治疗方法]  双线绦虫病分布很广。近年在七彩神仙鱼等喂食活饵的观赏鱼中感染相当普遍,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治疗原则和方法与九江头槽绦虫病相同。

八、线虫引起的疾病
1.毛细线虫病
[病原体]  为毛细线虫。雄虫体长1.93~4.15毫米,雌虫体长4.99—10.13毫米。
[症状]  寄生在鱼的消化道里,以头部钻进肠壁粘膜层,破坏组织,使肠内其他致病微生物侵入肠壁而引起炎症,严重时可致鱼死亡。单纯患毛细线虫病,因虫体吸取营养,使鱼体瘦弱,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
   毛细线虫的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卵才开始分裂。当水温为28~32℃时,经过6~7天发育成为幼虫。幼虫通常在卵内而不钻出卵壳,成为感染性含胚卵,其他鱼吞食含胚卵后再感染。
[治疗方法] 一般防治不易。
2.嗜子宫线虫病
   病原体为嗜子宫线虫属的—些种类。由于虫体—般表现为红色,故俗称“红线虫病”。比较常见的病原体为鲤嗜子宫线虫、鲫嗜子宫线虫和藤嗜子宫线虫。
   鲤嗜子宫线虫的雌虫,雌虫寄生于鲤等鱼类的皮肤下,使鳞片竖起,引起皮肤、肌肉发炎和充血。在皮肤发炎处,往往引起水霉病并发,严重时造成病鱼死亡。此病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鱼。雄虫寄生在鳔内和腹腔内,细小如发丝,透明无色。此种线虫为胎生。幼虫被大型剑水蚤所吞食,幼虫在剑水蚤体腔中发育,鱼吞食剑水蚤而感染。
   鲫嗜子宫线虫的雌虫寄生在鲫的尾鳍上,有时可寄生在背鳍和臀鳍。病鱼除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外,一般不致引起死亡。雄虫寄生在鳔内和腹腔内,细小如发丝,透明无色。生活史与鲤嗜子宫线虫相似。幼虫在水中最长能存活13天,中间宿主为剑水蚤,鱼类吞食带有这种线虫幼虫的桡足类而感染。
   藤嗜子宫线虫的雌虫寄生在鲤科鱼类的背鳍和臀鳍,有时也寄生在尾鳍。对寄主的致病情况和鲫嗜子宫线虫大致相同。雄虫寄生在腹腔内,细小如发丝,透明无色。

九、甲壳动物引起的疾病
1.锚头鳋病     又名针虫病、铁锚虫病。
[病原体]  为锚头鳋。锚头鳋寄生在鱼体上可分为“童虫”、“壮虫”、“老虫”三个阶段。童虫一般2~3天后便可发育为壮虫。壮虫体粗壮,手触之可竖起,肉眼可看到肠管不断蠕动,体后挂有一对绿色的卵囊。老虫体色混浊,体软,手拨动时无弹性,无卵囊,虫体常附。生很多累枝虫一类的原生动物,这时虫体己接近死亡。锚头鳋在水温25~37℃时只能活20天左右;在春、秋季则可活一个月或稍长。秋末感染的锚头鳋,有少数能在鱼体上越冬,大多数在冬季死亡。
[症状]  锚头鳋病的发生,有急性和慢性两种不同的类型。急性感染时,能使鱼在短时期内大量死亡。由于大量的第五桡足幼体感染鱼体,破坏鱼体组织,同时又大量吸收寄主营养,使鱼呈现急躁不安,甚至缓慢游于水面,不摄食,造成大量死亡。慢性感染常因寄生部位的周围组织发炎红肿或组织坏死,水霉菌和细菌侵入伤口,引起其他炎症的并发症。虫体露出鱼体皮肤外的部分,常有原生动物及藻类附生,似一束束灰色的棉絮,故有称之为“蓑衣病”。在此情况下,影响病鱼的活动能力,同时寄生虫又吸取寄主营养,使鱼体极度瘦弱,造成病鱼慢慢死亡。
   锚头鳋适温性广,为12~33℃。因此观赏鱼周年均有可能感染此疾病。
[防治方法]  可用百万分之零点三至零点五(0.3~o.5ppm)敌百虫溶液杀死锚头鳋幼虫,每隔半月一次,病鱼还可用百万分之五至八(5~8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
2.鲺病    又称鱼虱病。
[病原体]  为寄生甲壳动物。活体透明,与寄主的体色很相似。外形似臭虫,又有鱼虱病和鱼龟病之称。鲺可牢固地附着在鱼体上,又能短期在水中自由游动,故能从一条鱼转移到另一条鱼的身体上,也能随水流传播到其他水体中。
[症状]  鱼鲺寄生在鱼的体表和鳃上,吸取鱼的血液,使鱼体逐渐消瘦。在取食时用口刺和大颚刺伤或撕破鱼的皮肤,造成许多伤口,促使感染水中的微生物,从而引起病鱼死亡。此外,鲺用口刺吸血时所分泌的毒液对鱼有刺激作用。因此,病鱼在水中极度不安,急剧狂游和跳跃,每尾鱼只要有几个鲺寄生,就能引起死亡。鲺病流行区域很广,一年四季都能发生,尤以6~8月最流行。
[治疗方法]  可用百万分之零点二五至五(0.25~5ppm)浓度的敌百虫溶液浸洗病鱼,也可用镊子摘除,还可用百万分之一(1ppm)的六六六溶液浸洗,或将鱼放入1.o%~1.5%食盐水中,经2~3天即可驱除寄生虫。
3.五爪虫病
[病原体]  为腔肠动物五爪虫。该虫生命力强,身体任一小部分均可以再生成为完整的个体。其繁殖力特强,可由身体各部萌芽繁殖,粘附在水族箱玻璃面上,一星期后可遍布整个水族箱。
[症状]  鱼体粘附上五爪虫,皮肤被咬伤发炎。由于五爪虫吮吸鱼体血液,鱼体渐渐消瘦而死亡。
[治疗方法]  发现五爪虫时,如系少数,可用镊子夹除;大量发生时便难以清除,只有把鱼和水草移出,小心清洗消毒。整个水族箱进行全面消毒,用刀片铲除玻璃面上的萌芽体,再以百万分之五(5ppm)的高锰酸钾杀灭,也可在水族箱中放养珍珠马甲鱼或接吻鱼捕食五爪虫。

十、非生物引起的疾病
1.头部穿孔病
当鱼饵料中部分地或完全缺乏钙、磷或维生素D等营养素,或由于鱼受鞭毛虫类感染而导致食物运行到肠内时,这些营养素被寄生虫所吸收。同时由于大量的鞭毛虫类的感染而减弱寄主肠内粘膜的吸收能力,从而导致营养缺乏症--穿孔病。
   当鱼体内缺乏钙、磷和维生素D等必需营养素中的任一种时,其皮下组织就会开始成块状的分解,尤其是在头部的软骨组织。起初这些病变并不易察觉,因发病部位的表皮依然完好,直到各个病块被撕裂,白色的软骨组织被分解而成的物质开始渗漏出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分泌物会穿透周围的组织,最后流到伤口外面来。从鱼的外表可发现在头部及眼睛周围出现1—3毫米的蛀洞,看起来就像—条条小白虫由皮肤内钻出来—样。至于大—点的洞,像几毫米直径宽的塞子被顶出来一样,洞孔随时间而扩大。
   治疗时除药物控制外,还要注意在食物中有规律地添加足够量的钙、磷和维生素D,穿孔即可愈合。同时在水中添加碳酸钙和硫化镁,可以加速康复的过程及预防患穿孔病。
2.紧迫症
   当水体的水温、pH值、硬度等的变化太大时,鱼便会缩成一团,若处理不当,常会因其他病原之混合感染而导致此病。
   处理方法应着重于预防,注意水质和水温的变化不要太大。新水加入时注意与旧水慢慢混合,让鱼逐渐适应新水。当鱼病发生时,注意维持水质稳定。若水质不良,要以适宜的水大量更换,必要时使用药物控制病原体感染。
3.碱性病
   当水质呈现极端的碱性时,鱼很容易患此病。病征为鱼鳍出现松软无力,唯一的防治方法为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洁净和pH值适宜。
4.烫尾病
  当养鱼的水过老,绿苔过多时,金鱼常患此病。
   其病因主要是,在充足的阳光照射下,饥饿的鱼没有饵料可摄食,被迫摄取绿苔之类的食物。一部分绿苔被鱼摄取而消化,另一部分绿苔碎片到了鱼的鳃器,随着血液循环而输送至鱼的尾鳍之微血管中;在阳光照射下,这些绿苔碎片增生许多细胞,便在尾鳍中形成1个大泡。严重时,使尾鳍血管破裂,或断去部分尾尖;轻者在尾鳍叶上生长许多泡点,鱼的头部朝下,尾鳍朝天,浮在水面。一旦发现这种病鱼,应立即将其移入清水中,次日便可恢复正常。
   平时注意养鱼的水不能很长时间不换,尤其是夏季气温很高,绿苔生长很快,要勤换水。投喂饵料的时间应适当提早,上午九时以前喂完,数量要适宜,使鱼不吃其他食物。
5.皮肤充血病
 通常由于光照不足、水质不良及观赏鱼受过多次的新水刺激而引起,在梅雨季节和气温多变季节尤为明显。病鱼体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斑块,布满身体两侧,而且精神异常呆滞,食欲明显减退,轻者影响观赏,重者导致死亡。热带鱼中的金头神仙鱼、红眼神仙鱼尤为明显。
   防治方法:将0.2克呋喃西林粉加百万分之二百五十(250ppm)食盐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20分钟,或用这一浓度配方,泼洒在水族箱中,经数次用药可见皮肤血斑褪去,恢复其原有色彩;或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0小时;或用食盐泼洒。同时延长鱼缸中日光与灯光的照射时间。
6.烂鳍病
   当水质不良,长期处于混浊状态,受新水刺激过多,pH值不适宜,以及鱼体吃不饱而相.互厮咬导致细菌感染,致使鱼鳍腐烂。
   防治方法:可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清洗消毒;或用100千克水加入3~5片痢特灵,进行浸洗消毒;或在100千克水中加入5—8片土霉素进行浸洗;或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10小时;或用庆大霉素溶液浸洗。此外,必须注意调整水质的酸碱度。
7.萎瘪病
   在放养过密、饵料不足时,鱼体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使鱼体干瘪、消瘦,头大尾小,背部薄如刀刃,体色发黑。终致萎瘪而死亡。
   注意给予足够的饵料,增加营养,鱼体很快便可恢复正常生长。
8.缺氧症
   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水体中氧气含量低,使鱼因缺氧而导致大批量死亡。当晚上关掉水族箱中的充氧机,翌日凌晨鱼儿均要浮到水面呼吸,即俗称为“浮头”。如若关机时间过长,水中含氧量低于鱼类的耗氧量,鱼下颌皮肤伸展,上面布有充血的微血管。如若含氧量继续降低,鱼的呼吸更加困难,此时鱼性情暴躁,乱窜乱跳,以致奄奄一息,最后死亡。
   对缺氧,应以预防为主,配备充氧机(泵),注意适时换水。否则,由于鱼体在正常代谢过程中放出的二氧化碳废气可溶于水,当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量过高,会导致鱼类发病。
9.感冒症
   鱼类属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鱼体与水体温度相差仅为o.1C左右。如果水温突然变化,温差超过5℃以上,鱼就有不适之感,甚至会患感冒,食欲减少,行动迟缓,游泳不正常,甚至飘浮于水面,渐渐失去活力而死亡。
   预防方法为在换水时,注意新水和陈水要保持一定比例,除非发生特殊性水质恶化,才能将水全部更换。但在全部换水时,要注意控制新旧水的温差不超过5℃,便不会患病。
10.外伤
   鱼体表面有一层粘膜,起着保护体表不受细菌侵袭。当鱼受外伤后,容易感染细菌或霉菌,引起二次性疾病。因此,当鱼受外伤时,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
   治疗时,可直接在外伤处涂抹红药水(应避免涂及眼部),或将病鱼浸泡在百万分之一至二的抗生素(如四环素、土霉素、青霉素、呋喃西林等)稀溶液里。还可在受伤处涂抹消炎药物软膏(如红霉素软膏、四环素软膏),然后浸泡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四环素药液中。
回复 每点赞两次可获得1龙币

使用道具 举报

  龙  鱼
  进  士
荣誉
会员
此等级代表知识和贡献
当前:进士(5级)
  • 项  目当前下级
  • 主题数:26-
  • 回复数:7722-
  • 精华数:3-
  • 回答数:183+17
  • 采纳数:2+1
  • 热帖数:16-
荣誉会员
卸任的龙鱼之巅优秀版主

26

主题

91

关注

147

粉丝
+ 关 注
发私信

[风雨同舟]荣勋 [爱心使者]荣勋 [龙族新人]荣勋 知识竞答入围奖 一周岁纪念章 国庆60华诞纪念章 二周岁纪念章 2010最佳版主 龙鱼王者争霸赛评委徽章

龙币
10041
 兑换福利
板凳
星际火狼 发表于 2009-3-16 13:20:23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学习
回复 每点赞两次可获得1龙币

使用道具 举报

  龙  鱼
  举  人

此等级代表知识和贡献
当前:举人(3级)
  • 项  目当前下级
  • 主题数:6-
  • 回复数:13028-
  • 精华数:0-
  • 回答数:16+34
  • 采纳数:0-
  • 热帖数:2-
此等级代表活跃度
当前:鱼仙(10级)
当前等级积分39084分离下一等级鱼道(11级)还有50916分,加油!

6

主题

71

关注

85

粉丝
+ 关 注
发私信

签到之星 签到之王 签到之神

龙币
20572
 兑换福利
地板
涛声依旧7019 发表于 2009-3-16 22:32:01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每点赞两次可获得1龙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fastpost
×
返回顶部 意见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