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61483
- 精华
- 0
- 帖子
- 5333
- 最后登录
- 2013-9-8
- 注册时间
- 2012-6-10
龙 鱼 贡 士
鱼 魔
- 龙币
- 8175
兑换福利
|
提到魟鱼,许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或许是在海洋馆里看到游动时犹如鸟儿展翅飞翔的海魟。的确如此,除了观赏鱼爱好者这些特定族群,由于常游走于水族馆间或自己有饲养,因此对淡水魟鱼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外,许多人对魟鱼的印象及了解,则大多还是局限于生活在海洋里的海魟。其实,由于魟鱼在早期时较常在海洋中被人们所发现,因此当时对魟鱼的认知都觉得其应为海水鱼类,一直到有人在南美洲水域采集到河魟之后,淡水魟鱼才开始受到比较多的关注及记录。
其实,淡水魟鱼的祖先早在四亿年前的古生代第一世纪的泥盆纪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在经过漫长的演化与进化之后,目前举凡是全世界的热带地区到寒带地区的海水中,都可以见到魟鱼的踪迹,而淡水魟鱼的分布则是在南美洲、亚洲及非洲的淡水河流域之中。有些甚至于生活在极内陆的河流中。至于其原因,有一些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魟鱼是因为要逃避掠食者的掠食,或是为了寻找食物的关系,因而进入淡水的水域中觅食。目前,台湾所进口的淡水魟鱼还是以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及其支流为主要的进出口地区。
它们具有藏身在海底沙地的习性,这便是现在的魟鱼。魟在分类上属于软骨鱼类的亚目,全世界目前已知大约有六个科158种。将身体潜在沙地中生活,有等待住在海底的鱼或贝类接近予以捕食,或防御敌人的功能。魟鱼类的背鳍变化而产生一种尖锐的毒刺,人被刺时,有时会因此而死。毒刺每年会更新。魟鱼一般生活在水深约100米以内的浅海。
魟因为多半是吃底栖小型无脊椎或是滤食浮游动物,所以它们的牙齿变成平板铺石状,而不像鲨牙的三角形锐牙这么可怕。所以魟鱼性情温和也没有攻击性,在海里如果看到魟,一点也不用惊慌,可以慢慢靠近仔细地观察。当然魟也有它寻求自卫的方法,特别是今天所要介绍的魟,在它们的尾柄上通常有1-3根毒刺,必须要特别小心。一旦不小心被它扫起来刺到,会引起红肿发烧,甚至丧命,所以渔民一旦捕获它们常先把它的尾巴剁掉。潜水人员在沙泥底活动时也要小心不要踩到隐身躲在沙地上的魟,或是故意去逗弄和激怒它们。因为大量捕捉,所以在海里已经甚少看到鲨或魟,唯一偶而可以在垦丁国家公园海底看到的软骨鱼,大概是“古氏土魟”了,它有时会埋在沙地中只露出双眼和喷玉枕纱厨水孔,还有细长的尾巴,不容易发现。但因为近海的鱼特别怕人,所以通常你还没看到它,它已经先被你吓到而起身赶紧逃走了。魟鱼要长到六到十岁才会成熟再繁殖,每次也只能产几颗或十几颗具卵鞘的卵,所以很容易被人类赶尽杀绝。
·魟鱼的演化·
与其它的观赏鱼类相比,淡水魟鱼的种类及数量明显少了许多,但是这些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魟鱼,在鱼只的演化史中却占有一定的意义及地位。魟鱼类及鲨鱼类这两种软骨鱼在古代时便是生活于海水的环境之中,但为何有一部分的魟鱼会由海魟演化为河魟呢?关于部分海魟演化为淡水魟鱼的过程及时间,有几个不同的论点被提出来……
江魟科:豹魟、巨形龟甲魟、龟甲满天星、绿豆魟、金帝王魟
锯鳐科
江魟科
身体特征
扁平菱形或扁圆盘形。头部与躯干愈合。胸鳍前部不分化为吻鳍或头鳍,背鳍单个或缺。尾较细长,似长鞭,尾上常具锯齿状长棘。由尾刺、外包皮膜和皮膜中的毒腺构成毒器,能刺伤人。尾细长如鞭,常有一---三枚尾刺,有毒,背鳍常消失。平时伏于水底或埋于泥沙中。食物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为主,有时也吃小鱼。也能用胸鳍作较快的游动,迁地觅食。
大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有些在夏秋季节洄游到高纬度海区,某些种类亦进入淡水。
中国有3属,即沙粒属只1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中国只见于南海。条尾属分布与前同,约有4种,中国有2种,产南海和台湾。属世界性分布,约30余种,中国有10余种,常见有尖嘴魟、赤魟、中国魟等。
淡水魟鱼的鱼体色彩:
淡水魟鱼鱼体由极大的变异性,几乎没有一尾鱼的纹路是完全一样的,在生物上称为同质异性体。同质异性体是指同一种族存在着不同的外表和长相。虽然只有极少部分的淡水魟鱼其鱼体基底的色泽和纹路的形态非常相近,但是大多数的单一品种的淡水魟鱼,仍旧表现不出外感的特殊个体。比如珍珠魟,由于身上的圆形斑点的变异性很大,才会在中文的俗名方面出现三色魟、珍珠魟、皇冠珍珠魟……多个中文俗名的诞生。所以很多淡水魟鱼的中文俗名,在命名时和英文有很大的不同。
淡水魟鱼鱼体的各种纹路:
淡水魟鱼的斑纹形式歧异很的啊,很难具有代表性的个体纹路。在提供参考的斑纹上只能依照经验来作为判断的依据。另外淡水魟鱼在体辅边缘不满很小的圆点,并且,有些圆形的斑点很大,并且数量不多,二有些鱼的体色较暗,也有体色较浅的个体。至于形质接近且变化较少的淡水魟鱼也是有的,如帝王魟。这个种类的魟鱼,除了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体色的变化外,在成鱼身上无论是鱼体基底的色泽还是鱼背上的纹路,差异性都是相当的小。唯一的差异性就是在于体色明暗的多样性。因此淡水魟鱼的的类往往会产生混乱的情况,在魟鱼交易中很容易出现问题。
淡水魟鱼的棘刺:
淡水魟鱼在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后,他们的鱼体形成了一种不透明的保护层,并且在大多数的鱼种中,由鱼体背部的中间一直到尾部的地方都长有明显突出的齿状凸刺,并且在尾柄上也单独特化出一种更显著的齿状突出,称之为棘刺、钩刺或针刺。魟鱼特有的毒刺通常每两年更换一次,我们通常会看见魟鱼身上会同时具有2—3只刺棘,最大的刺棘位于最上方,也是尾部最老最先被换掉的棘刺。这种刺棘实际上只是一种防御性的构造而绝对不是用来捕获食物的。一般毒棘刺都带有毒性,要尽量小心,不幸受伤要尽快送医救治。
淡水魟鱼的眼睛:
魟鱼的眼睛构造可作为外部器官区分种类的一种方法。大部分进口的淡水魟鱼都具有大而突出于背部的眼睛,眼睛瞳孔呈现U字型。当整只鱼完全埋入沙砾中的时候,眼睛伸出外面,,以方便观察周遭的环境,而且视力也很好,这种淡水魟鱼就属于大眼魟鱼。另一种魟鱼的眼睛,构造相对比较小,构造也相对简单,且瞳孔的视力较差。这类的魟鱼可以在浑浊的河水中生存,因此,视力的好坏已经不重要了。所以,根据魟鱼的眼睛,可以把魟鱼分为大眼魟鱼和小眼魟鱼。当水中的光线较强的时候,他们可以控制降低光线进入瞳孔的总量,而当光线较弱的时候,有能尽量让光源进入瞳孔,以便保持最佳的视觉效应。
(文章来源:longyu.cc)
(小眼魟)
(大眼魟)
大眼魟与小眼魟的比较:
主要特征
常见品种
大
眼
魟
1.体盘上的眼睛较大且直立突出
珍珠魟
黑白红
老虎红
豹魟
2.瞳孔较大成U字形
3.体盘厚度高
4.体盘接近圆形或是为前后稍稍拉长的椭圆形
5.尾柄较粗、毒刺明显
小
眼
魟
1.体盘上的眼睛较小且也不特别突出
中国魟
苹果魟
天线魟
2.瞳孔为圆形
3.体盘直径大,但较为扁薄
4.体盘前端有凹陷的缺口或是前后稍稍拉长的椭圆形
5.尾柄细长、毒刺小
(文章来源:longyu.cc)
赤魟 Dasyatis akajei 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花点魟 Dasyatis uarnak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齐氏魟 Dasyatis gerrardi 分布于我国南海、湾海峡、东海。
黄魟 Dasyatis bennetti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小眼魟 Dasyatis microphthalmus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
尖嘴魟 Dasyatis zugei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黄海。
古氏魟 dasyatis kuhlii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
光魟 Dasyatis laevigatus 分布于我国东海、黄海。
奈氏魟 Dasyatis navarrae 分布于台湾海峡、东海、黄海、渤海。
中国魟 Dasyatis sinensis 分布于东海、黄海、渤海。
·魟鱼外部形态及其特殊作用·
1.体型
魟鱼的尾部细长,体型呈纵扁型,其身体背部与腹部之间的厚度变薄且往水平方向变宽,使体形看来像是一个薄薄的圆盘,这样的体型使得魟鱼的运动能力较一般纺锤型鱼类差了许多,但却相当有利其在水域底层的栖息、藏身及猎食。而其体表上的各种花纹图样,以及或深或浅之褐色、黑色体色,也使其在水域中行动或沈潜时,发挥了相当程度的保护作用。
2.眼睛
鱼类的眼睛的位置及大小随着和其觅食及栖息习惯不同而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大多数鱼类的眼睛是位于身体两侧。自然界中魟鱼多栖息于水域底层或将身体隐藏于底砂之中,其眼睛位于背部、两眼距离十分接近,这样的眼部位置及构造,有助其观测身体上方其它生物的动静。魟鱼依眼睛大小构造之差异,可再分为大眼魟及小眼魟两大类。大眼魟栖息于底床上时可将双眼突出于体表,藉以获得更宽广的视野;小眼魟的眼部则呈平贴于体表的模样不会突起。与大眼魟同体型的个体相比其眼睛也会较小。
魟鱼生理解剖—肠道
大肠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吸收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如大肠传导失常,可出现大便质、量以及次数的异常变化,如泄泻或便秘或便脓血等。
大肠的粘膜表面由柱状上皮细胞覆盖,其中含有许多隐窝,隐窝和上皮内都有高度密集的杯状细胞,杯状细胞可分泌浓稠的粘液。由于在吸收Cl-的过程中与HCO-3交换,所以肠粘膜分泌碳酸氢盐碱性物质,使大肠液呈碱性,pH8.3~8.4。碳酸氢盐可中和食物残渣中被细菌分解所产生的酸,这样,粪便的中心呈酸性,pH约4.8,接触肠壁的粪块表面却为中性,对肠粘膜有保护作用。大肠粘液中的粘液蛋白,能保护粘膜和润滑粪便,使粪便易于下行,保护肠壁防止机械损伤,免遭细菌侵蚀。大肠分泌物中还含有溶菌酶、二肽酸和微量的淀粉酶, 但它们对物质的分解作用不大。大肠粘膜在吸收钠时排出钾,使钾离子从组织液中进入肠腔, 从而Na+—K+在肠腔内得到交换。
大肠的分泌主要是由食物残渣对肠壁的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所引起,这种作用是通过局部反射来完成,与外来神经无关。副交感神经兴奋,大肠分泌增加,同时大肠运动增强和血流量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相反的变化,大肠分泌减少,运动减弱,血管收缩使血流量减少。
大肠的分泌活动可能与肠激素有关。大肠粘膜中含有较高浓度的血管活性肠肽,能刺激大肠分泌,调节肠腔水电解质的转运。粘膜中的前列腺素与结肠中水和电解质的转运变化也有关,前列腺素可能是引起结肠分泌的许多刺激的中介。
大肠粘膜不仅能分泌粘液,还能分泌以下数种内分泌激素。
(1)血管活性肠肽:由D1细胞分泌,作为神经传递的介质起作用,对大肠转运水和电解质有很强的作用,能松弛肠肌,促进肠液分泌。含血管活性肠肽的神经纤维,起源于结肠粘膜下神经丛内的神经节,分布在肠壁各层。
(2)5-羟色胺:大部分存在于肠粘膜的EC细胞(亲银细胞)内,小部分存在于肌间神经丛和纵行肌中;其靶细胞是神经元和平滑肌细胞。5-羟色胺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该酶多附于细胞内面,可促使细胞内ATP形成cAMP,刺激平滑肌,调节结肠的分节活动。
(3)P物质:由亲银细胞分泌,结肠壁内肌间神经丛的纤维含有P物质,可引起肠肌收缩,给予阿托品仍不能阻止其收缩反应。P物质还能使血管扩张和肠高血糖素的释放。
(4)肠高血糖素:主要存在于肠粘膜的淋巴细胞内,与大肠的运动有关。
(5)生长抑素:由D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物质,对肠的许多功能均有抑制作用。
(6)蛙皮素:主要存在于植物神经内,由P细胞分泌,较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都少。它能促使肠激素的释放。该激素是最先从欧洲的一种蛙的皮肤提取,故得其名。
(7)脑啡肽:主要作用于肌间神经丛和环肌,不能直接作用于肠纵肌,该激素作为神经递质存在于肠神经纤维内。
小肠主要功能是吸收,内壁充满褶皱,内表面积大 。
淡水魟鱼的生物学生理
先从魟鱼对水质的要求说起,历数热带观赏鱼种种,魟鱼对淡水水质的要求可以说算是相当挑剔的了,稍微有些不健全的系统都有可能让它离你而去,这说明了这个物种对当地环境进化得相当完美的结果,有人会对这种说法感觉匪夷所思。这个道理可以明了的解释给疑问者:自然界中存在着众多的生物,每种生物的延续都会有自承的理由,亚马逊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后一片仅能保留的洁净环境。
在当地,海水受到终年阳光酷热的蒸烤而变成白云,活动的白云在经过雨林上空时会遇到森林中冷空气的影响而降雨,这种每天都周而复始的运动造成了当地特定的雨林环境。当地壳发生运动时,将满是海洋的亚马逊用山来分割开来.而逐渐的淡化了海水。魟鱼为了生存下来,必须要从11~15硬度海水中演变为淡水生物,可想而知,这个过程进化也是相当的不易,渗透压和生理的构造都要改变,从高硬度的环境到几乎没有硬度的环境,这个范畴的变化是艰辛的,也是要机能完善才会做到。
由于软骨鱼类不具有泳膘,所以,漂浮的器官是经由满富油脂的肝脏来担任的(此结论有待考证,目前有人提出:魟鱼的运动是靠体盘边缘的软骨鳍来产生运动,跟肝脏的油脂没有任何的关系)。因为拥有这些丰富的油脂可以供人类使用,所以有许多种类的鱼种就面临着濒临灭绝的边缘了。资料显示:这类油脂肝脏的浮力会使鱼类在水中悠游时相当的节省体力;否则,在不具泳膘的情形之下,软骨鱼将无法在水中自由沉浮,尤其是当它们停止泳动的时候,它们将因此而沉到水底。
淡水魟鱼的形态学生理
淡水魟鱼的鱼鳃:
一般而言,魟鱼及鲨鱼的外腮通常是5对,较少见的品种有6对或者7对。魟鱼与鲨鱼有一个能与鲨鱼做分别,除了他们由5对腮之外,在鱼体北部,两眼后方有一个腮孔,当魟鱼将鱼体潜藏在沙泥中时候,因为腹部的外腮无法呼吸,此时这对腮孔就要担任呼吸的工作。如此,才不会影响魟鱼捕捉食物,同时也可以掩藏自己,避免遭受天敌的掠食。
最后奉劝鱼友.是药三分毒.养鱼尽量保持水质的稳定.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贸然用药.当然有病还是要医的,再强大的生态系统只能稳定鱼病暂时不发.不管是人也好鱼也好,内外寄生虫是客观存在的,定期检疫还是要做的,良好的环境只能延缓发病,一旦发起病来还是求医为好.延误最佳时机治起来就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