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篇帖子,共同学习。首先,“蓝底”和“过背”是应该分开来理解的。 所谓“蓝底”,可以做两种理解,一是除第1、2鳞框以外的鳞片的内侧部分,二是除第1鳞框之外,第二鳞框和其内侧统称为“底”。由于对于第二种的定义过于苛刻,所以只要具备第一种意义上的鱼既被称为“蓝底过背”,按这种理解,可将带蓝色光泽的过背金分为金丝发色与金带发色两种类型。 鳞底的蓝色部分的质感也十分重要。几乎所有的过背金幼鱼带有些许蓝色的光泽,其中相当一部分在幼年时期是丝样的金色发色。由于过背金龙在幼年时期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蓝色,而蓝底的基因在遗传上属于较弱的一环,所以要准确地判断一条鱼的色泽发展方向有一定难度。但蓝色的龙鱼总会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 1、蓝色的质感是丝绒一般的细滑的蓝,较少会有铁蓝等金属色调的冷感(此类鱼成鱼后多为粗框型的蓝底)。 2、蓝色的面积广大,占据从第二鳞框到鳞底的全部面积,高品质的个体即使是第五排也应丝毫不见鳞垢。 3、与金色的相界方式十分独特,金色如同是用极细的笔勾在鳞片的最外缘,但感觉是在同一平面上的;若金色呈较松散的金砂状或感觉突出与鳞底,则吃框的可能性较大。 4。真正的蓝色过背往往过背不见得十分早,20CM的个体第五排100%亮,小珠鳞50%以上亮是基本合适的。若在此尺寸第六排鳞片表现已达完美的鱼,反而成长后金色容易散掉,成为金蓝相溶的个体,锁框将会十分困难。 从体形来说,如要挑选万无一失的蓝色龙鱼,个人认为圆脸比尖脸来的更保险。虽然尖脸龙鱼中也不乏蓝色发色出色者,但如回顾野生种群,则多以圆脸为主。以过背金龙的血统而言,圆脸鱼或许才被认同为纯种,而尖脸鱼中混有其他血统者较多,中鱼之后不论从鳞片亮度、范围、色泽等方面均容易后劲不足,且成长比圆脸鱼来的迅速。 过背金在30CM左右起,成长与发色开始出现此消彼长的状态,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第5排鳞片上。我们必须注意第5排鳞片在20CM时的色泽饱满度和光度。20CM时,第5排鳞片的光泽如果与身体其他地方鳞片的亮度质感相若,则更有可能成为蓝色龙鱼,反之,若第5排鳞片亮度明显高于其他几排鳞片,仿佛上了层亮漆一般,且仅有第二鳞框以外缘的光泽范围,则当成长到30CM时容易在第一鳞框与鳞底间出现狭长的浊鳞区域,本已出现光泽的第5排鳞底也将相对暗淡一些,这就是过背金在中鱼阶段的“失色”现象。这种品质的鱼在现在市场上相当普遍,购买时应尽量慎重挑选。在各种龙鱼比赛中中鱼组比赛一般不会选用这类鱼。这类鱼到成鱼阶段多会恢复第5排鳞片的光泽,第6排鳞片以走框过背为多数。但这种鱼因为鳞底色泽在中鱼时经历过大反复,所以成为正蓝色龙鱼的几率很低。 事实上,蓝底过背的鳞框只要分层明显,就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个体了,若为雄鱼,则更为不易保有蓝色。从这个意义上说,蓝底应有至少三种表现形式:1,全蓝底。2,分层的蓝底。3,与金色相晕染的蓝底。以第一种最为稀有,第二种次之,第三种较为常见。 纯种过背“几十年如一日”地维持着大面积的蓝底是不可能的。许多被众多杂志引为范例并多次转载的经典个体(如东京湾赤井龙一的“亚洲第一蓝”)在经年之后也逐渐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吃框,演变成为“分层蓝底”的情形。我认为所谓蓝底,是为在龙鱼“观赏黄金时期”所能维持的一种相对稳定的鳞色状态。与红龙一样,过背的发色是终生进行的。但红龙发红是大家所向往的,而蓝底过背发色出来的金,则会吃掉底色,往往不是很受待见。说到底,是龙鱼发色方式与发色速度的问题。像红龙一样,特定发色方式和节奏的个体群的基因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所谓正宗的蓝底过背,应为具有这种发色特质的纯种过背纯化繁殖的子代。 过背在幼龙时不论兰色多么深邃光洁,第一鳞框的金色发色多么细、亮,成鱼以后也多会吃框,成为“分层”或“蓝金交融(散框)”的鱼。日本人所说的成鱼之后仍保持大面积蓝底与极细金框,并维持相当长时间的“出蓝”类型,个人认为是幼鱼时鳞片为一片蓝型,就是说第一鳞框没有金色。在成鱼之后,几乎所有金龙系的鱼鳞片边缘都会出现一道极细的金色镶边(故有“所有金龙都是细框”的说法),直至此时,兰色鳞片才被金色圈住。此类型的鱼才是真正的“出蓝”。实为可遇不可求。
挑选小过背时,若希望挑到蓝底,我以为仅关注兰色的鳞底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发色的节奏。若鳃盖上的金色发色才刚开始,则鳞底的兰色表现不论多么优秀,在将来的保有程度都是充满变数的;若鳃盖上的金色发色已达到相当程度,鳞底面积依然广大而清晰,且鳞框为等宽的细框,则此鱼的蓝底正品几率则大增。有些类似挑选红龙是挑发色快、早、细框个体的情形。
再来说说饲养方法的问题。个人认为想长时间地保持住干净的蓝底,有必要注意下边几点:
1。水温不可过高,保持26-27度对于维持鳞底最为有利。
2。喂食不可过多,我的做法是每日喂2次,每次只喂4分饱;每周停食1-2日。
3。长期保持水质稳定、新鲜。
4。环境色的色彩亮度宜适中,以湖蓝为佳。
5。灯光最好不要仅用植物灯,最好同时使用卤素灯、月光蓝灯与植物灯。
6。饲育环境最好亮度充分,每日照明时间不少于8小时;保持规律作息。
7。多喂一些素食性昆虫。
以上这些是在饲养中总结的一点方法,并长期遵循着。总体而言,是控制鱼的新陈代谢率在中等水平,使发色与成长匀速进行(负面是鱼的日后体型不太可能特别巨大,但过背本就是小体型龙鱼);保持光线充分,环境色为中等亮度(太亮或太暗都不合适);水质新鲜与稳定:食物多样,通过二次摄入补充一些植物性饵料。
当然这些方法必须长期坚持至少6个月以上才能见出明显效果。由于采用这些方法可能会加大饲养的难度,刚开始养龙的朋友最好谨慎采用。
总体而言,在纯种的前提下除上边第三种鱼外,在成鱼之后其头顶的金色覆盖面积是不会十分大的,一般以断断续续的金色BAR相连的方式为主,最多只会在小范围内形成零星而对称的金色色块。金色色质浓而厚,与鳞片上的金色质感几无二置。
另外相当部分的改良过背头顶也会在幼鱼时发出金色。这类鱼往往在幼鱼时具有很好的“卖相”,甚至能出现“金砂板”式的优秀表现,容易与前文提到的第3种情况相混淆。这些鱼因为混入了其他龙鱼的血缘,故造成其头顶金色发色呈现发色早、面积大、色质异,易消退的特点。发色早,是指这些鱼多在20CM左右时就能发出头顶金色;面积大,指这类鱼幼鱼时头顶的金色发色面积往往大于许多古典过背幼鱼;色质异,是指这类鱼幼鱼时头顶的金色发色质感会不同于古典过背:A、色质较鳞片发色更亮,如同亮漆刷在鱼体表一般。这样的鱼成长后头顶的金色产生发生在混血过背第5排鳞片上的色弱现象,而失去光泽;或者在鱼成长之后金色面积不增加,出现“鱼长色不长”。这类鱼许多是与红龙杂交的情形。B、色质银白,白、亮但反光度却不够。这些鱼成长之后第五排鳞与头顶金色多数会出现色弱,甚至发生不同程度的亮度消失。此多是与号半或青龙杂交的情形。
也有一些混血过背,其头顶的金色不论从发色早晚、速度、保持情况而言都十分理想,甚至可以媲美或超过纯种过背的,多为与头顶红亮发色特别优异的红龙或白金品系的杂交,价格当然一般也颇为足观。但其只代表个体的表现,基因尚十分不够稳定,品系意义尚难定论。
关于环境色 长期饲养在浅色环境下,对过背的显色与最终色彩定型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我曾有一条幼鱼时呈白金色的过背(开始饲养时16CM,亮度上满5排,珠鳞表现中下),饲养在近乎于白色的环境下8个月。金色发色如同所言,多而浅,几乎丧失了其他的色彩,只剩下淡淡的金和浅得几乎看不见的蓝。但过背的速度也未见比与它一同购入的另一只过背(同窝鱼)为快(这两只鱼的血统不纯,但从另一只鱼后来的表现来看,彩度方面还是可以入眼的)。后来将其放入深色环境,其体色总体来说只见有很微小的加深,色质没有任何改变,直到最后(放入深色水槽后半年)我将其处理掉时也没能有改善,金质依然钝而淡,总体色彩像被漂过的感觉。后来我又尝试用一只24K金底(开始饲养时22CM,五排亮满,六排亮2片,珠鳞表现中上)做了对比,明显放在兰色环境中的效果比在浅色环境好。所以,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认为将过背幼鱼(20CM以下)饲养在浅色环境的做法虽可能使鳞片看起来更干净,也可能提早过背,但大多是为了争取良好卖相的权益之计,到中鱼之后反而容易起到负面作用。是不够牢靠的。我认为还是保守一点,将鱼养在兰色环境下较为稳妥,而且适应性广泛,不论什么鳞底颜色的鱼,都不容易出现大的问题。 我也对比过在过背的中鱼阶段放入黑色水槽的做法,明显金质变浓而且加深了,而兰色的鳞底却由于环境色的改变而变成了深得近乎于鳞垢的颜色。总结起来,认为过背在深色环境下的色泽加深变化包括A、金质的加浓;B、鳞底的暗化;C、鳞垢颜色的加深;D、其他部位(眼圈、鳍、唇等)颜色的加深。一言以蔽之,就是说整体色泽的加深与暗化,从而使发出金色与不发出金色的部分泾渭分明。其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就是为适应深色环境色,鳞底部分长期处于暗沉状态而降低鳞底光泽。反之,浅色环境的饲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则与之完全相悖。所以基于以上的经验,我认为不论何种尺寸的过背,用兰色环境或绿色环境饲育是较为稳妥的方式(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喜好与需要选择不同色彩深度的蓝色与绿色),不容易出现大问题。红龙的环境同色化问题也与过背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此不再赘述。关于鳞垢的问题 一直以来,对于过背的关注重点都停留在鳞片的发色变亮方面,鲜少有人将鳞片的鳞垢方面作为判定过背品质与血统的依据。关于从鳞垢方面论述过背金的著作还很少,这里试从此点出发讨论之,权做抛砖引玉。 回溯到纯种的古典过背来说,鳞垢的颜色、质感和被金色取代的方式、速度都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与改良型过背相比,鳞垢的质感颜色更为浓密,也更为牢固而不易被浅色的环境色淡化;金色取代鳞垢的方式与改良过背相比更为塌实而不易反复。在相同的环境色下,纯种过背的鳞垢颜色往往比改良型过背要深。改良型过背的鳞垢质感往往较古典过背更具有通透感,再加上幼鱼时饲养在浅色环境下,故往往在20CM时看起来5、6排表现非常优异,使其在挑选时非常具有迷惑性。事实上这些非纯种鱼只的5、6排表现是浅色环境诱出的亮度与带有通透感的浅色鳞垢的复合,不象纯种过背鳞垢与亮鳞之间那般泾渭分明。这样的过背一旦饲养在蓝色或更深颜色的环境下一段时间,在鱼只达到25CM左右时,往往会让人十分失望,感觉小时侯的亮度逐渐失去了,亮度变得很乌很钝,鳞垢和亮鳞的接壤也十分混沌。 此外,鳞垢的存在范围也很能说明血统。一些改良过背在成鱼之后虽然过了背,但从第四排起鳞片的最内侧依然不同程度地留有些许鳞垢,正是血统不纯的表现。关于眼圈颜色 在挑选过背时不能不注意的一环就是眼圈的颜色。虽然许多专著都认为眼圈的颜色不是鉴赏和挑选鱼只的评判标准,但我个人认为眼圈颜色传达的信息的重要性远比一直以来通说认定的要大,在评价一只过背时,眼圈的颜色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注释过背的血统。 纯种的野生过背来看,眼圈的颜色100%都是深色的。基本可以分为红色类、褐色类和绿色类。其中红色眼圈的个体群相对较受欢迎,褐色类的较为多见,绿色类的比较稀少。应该说,在纯血的前提下,深色的眼圈不论为红、褐或绿色,对鱼只的优劣判定是等效的;深色眼圈传达最核心的信息是:该鱼是否色素浓厚。因为纯血的或者部分改良的过背在色彩和亮度等方面最具有价值的,就是高彩度与高亮度,而色素是否浓厚直接决定彩度. 改良型过背除混入的血缘除红尾金外,其他的杂交血缘的眼睛色素都少于过背,故多呈现黄色或灰白色.这些鱼的整体发色在色素丰富程度上来说是决不会优于纯血过背的. 另外,在幼鱼时期部分过背的眼圈上部会喷有金砂,这也往往被认为是优异血统的表现.但我以为这只能说明该鱼的金色发色可能较强,而与血统并无必然联系. 蓝底过背,很多人的误区在于蓝底,就个人认为,过背是第一要素,然后谈底色的形式,而且是成鱼以后的话题。 小鱼蓝底不是不可预见,相反,大部分目前市面上的小龙蓝底居多,想找到纯金底的并不是易事,但过不过背反倒被退而其次。
|